談倉頡說行列
前言
談起中文鍵盤入,電腦族幾乎都知道有倉頡輸入法,而且電腦族大都嘗試過學習倉頡,結果呢?多少人鎩羽而歸,多少人談倉頡色變,使得許多人視中文輸入法為畏途,心想,即使像倉頡輸入法這麼有名的輸入法,都那麼難學,其他的中文輸入法就更不用說了,信心挫敗之餘,不是放棄中文電腦,回到紙筆的作業方式,就是回到注音輸入法,慢慢的敲總可以吧,可是還是不行,碰到不會唸的字,又卡住了,真不知該如何是好?
倉頡輸入法在中文電腦史上,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,因為在沒有較好的方法之前,對於專業的資料輸入員而言,是一個必需且唯一的依靠,但在電腦普及化的現代,一些新一代的輸入法問世,對它的評價,是否值得我們重新思考。
大家都知道,倉頡輸入法已全面進駐各種中文系統,在大易、嘸蝦米、行列、王碼等新一代的輸入法推出之前,學校幾乎是清一色的在教倉頡輸入法,所有的電腦補習班也都清一色的在教倉頡輸入法,所有的資訊教師集訓也都是推廣倉頡,不必從學理去論證,常識告訴我們:「如果它是一個好的輸入法,它應該根本是屹立不搖,後面推出來的各種輸入法可以說完全沒有立足之地」。
道理很簡單,如果是一個很好的輸入法,老師教了這麼多年,教起來一定像放錄音帶一樣輕鬆愉,學生也可以很快的學會,況且一打開電腦,裡面一定有倉頡可用,又好學又到處可用,不必花錢,速度也可以達到百字以上,那些老師吃飽了撐著?竟然會放棄這麼個好方法,而冒險的去教那些新的輸入法?
然而實際上,許多老師已放棄教倉頡,而改教其他新一代的輸入法,是為什麼呢?因為倉頡「非常難學」,老師們雖然都很有教學經驗,卻仍然每年都要面對一群眉頭深鎖,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拆字的電腦新鮮人,這種痛苦,直到大易輸入法的推出,才燃起了新的希望,畢竟會有更好的方法會面世,此後,各種更進步的方法陸續面世,中文輸入正式進入「百花齊放」的新世紀,漢字的電腦化的瓶頸得以解開。
倉頡輸入法患了以「砍字截筆」的歧途
對一般人而言,輸入法是把腦海裡所想的字直接透過鍵盤,寫到電腦的記憶體內,只不過在紙上是一筆一筆的寫,而在鍵盤上是一次寫一個字根,例如「新」字用筆要寫十三劃,而在鍵盤上只要按「立、木、斤」相對應的三個鍵把它寫入電腦。我想任何一個輸入熟練的人,一定會直接在電腦上寫文章,這時侯輸入法跟寫字習慣越一致,就越容易,也越不會影響思緒,倉頡是把中文字當作圖形來分割取碼,跟寫字習慣差異甚遠,所以難學,中文輸入越接近寫字的習慣就越好學,道理很簡單,是「怎麼寫就怎麼輸入」好呢,還是要當作圖形,考慮怎麼截斷,怎麼分割來得容易?
依字根書寫順序取碼才是上策
也許有人會說,每個人寫字的筆順並不一致,用書寫習慣來輸入會有困擾,這種說法對以一筆一劃的書寫而言是正確的,但以輸入法而言,就不是這回事了,因為我們是以「字根」書寫的順序來作輸入,也就是說是一塊塊的寫,不是一筆筆的寫,您要知道那一筆先寫可能有困難,但那一塊先寫都不知道,未免太遜了,例如「暫」就是「車斤日」,「更」就是「一曰乂」,「燜」就是「火門心」,這樣依照字根書寫順序來輸入不是很簡單嗎?通常根本不必管到細部筆劃的順序。
現在我舉幾個字來說明行列和倉頡理念的不同處:
由以上這幾個字,我們可以看出,用字根書寫順序來取碼是多麼的自然清楚,而倉頡因為沒有足夠的字根,所以「取字根」變得非常複雜,非先學會如何像屠夫一樣的殺豬殺牛功夫,是奈何不了它的,為什麼說是殺豬殺牛呢?以「目」字而言,要把它砍斷成「月凵」,奇怪?怎麼不是「月一」呢?因為它有一條規則,不能從轉角處切割。
倉頡輸入法在學理上是採「截斷式」的輸入法,而行列則是「分離式的輸入法」,依字根逐一分離取出,行列是不容許任何一筆劃被截斷的。
筆順不同容錯解決
況且,即使有筆順的問題,只要用容錯的方式來解決就行了,只有倉頡這種早期發展的方法是「每個字僅有一種取法」,而行列輸入法則提供了容錯的功能,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就有多種取法,因此筆順的問題自可迎刃而解,例如:
「乃」 取 「 /ㄋ 」 或 「ㄋ╱ 」 皆可
「九」 取 「 /乙 」 或 「乙/ 」 皆可
「戀」 取 「言糸糸心」 或 「糸言糸心」 皆可
「鑾」 取 「言糸糸金」 或 「糸言糸金」 皆可
我們從小至今,對每個中文字,不知重複寫了多少萬次,書寫早已經成了下意識的直覺了,為什麼不善用這種已成為我們不可分的習慣,直接把它用到電腦輸入的領域,反要教國人如何來肢解文字呢?試想,當您前一分鐘用筆寫字,腦海裡的文字,對您是一個概念,後一分鐘上了電腦作輸入,處理同一國的文字,腦海裡卻要大翻轉,用完全不同的「砍字截肢」邏輯,您會「愉快」嗎?
字體不同容錯解決
再則,容錯的設計非但解決筆順不同的問題,也解決了字體不同的問題,例如:
「舌」 取 「一十口 」 或 「/十口 」 皆可
「吞」 取 「一大口 」 或 「/大口 」 皆可
「丟」 取 「一土ㄙ 」 或 「/土ㄙ 」 皆可
「充」 取 「ㄊ儿 」 或 「〦ㄙ儿 」 皆可
「容錯功能」是一個「好」的方法所必需具備的功能,而倉頡每個字只有一種「猜」法,以人性介面而言,這是非常不當的作法。
文字浩劫
國內曾經出了一個中文輸入每分鐘超過一百多個字的八歲小朋友,媒體喻為「電腦神童」,為了隱私權我不方便說出她的名字,其實她是被誤導和受害的一個血淋淋的例子,雖然當時有了短暫的歡欣榮耀,但是卻賠上了一輩子的錯誤寫字習慣,為什麼呢?
如果您現場看到這位小朋友以「倉頡輸入法」的習慣,非要把「車」寫成「十田十」的時候,老師氣炸了的慘痛一幕,您一定會同意輸入不能違背寫字的原則,想想這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在她像一張白紙的小小心靈裡,被烙印了中文字是「砍字截肢」的觀念,介於老師與倉頡之間,她真的是茫然無所適從而一肚子委曲。其實這個故事只不過是冰山一角,有許許多多的小朋友成了「倉頡」的受害者。
資訊教育正往下札根,政府正大力推動中小學生的資訊教育,請大家一齊來關心,決不可以發生資訊教育還沒有搞好,基礎文字教學卻先遭嚴重破壞的「文字浩劫」。
字根不怕多,好記最重要
也許有人會說:倉頡總共只有一百多個字根,而行列的字根比較多,其實倉頡的字根較少,不但不是優點,反而是缺點,因其字根無法自然的組合成中國字,所以只好用複雜的規則來取碼,什麼「複合字、特殊字、難字」統統出籠,稀奇古怪,規則變得複雜而不確定,而且取碼數會變長,倉頡每字最長為五碼,其他輸入法都在四碼以內,也因此在輸入效率上最慢;後面的輸入法,如行列、大易、嘸蝦米等,大家都採二百五十個字根以上,就是這個道理。
字根的數量必需足夠自然的組成中國字才是適當的,不要怕多認識幾個字根,反而造成規則複雜。倉頡就是因為字根不足造成取碼困難,先要辨識一個字是連體字還是分體字,連體字取前三後一最多四碼,分體字則先分成字首及字身,字首取首尾碼,字身則還要進一步區分成次字首及次字身,如果次字首是單碼,則次字身取首尾碼,如果次字首兩碼以上,則次字首取首尾碼,次字身取尾碼,因此一個分體字最多取五碼,您「聽有沒有」?這只是基本原則,還有複合字、特殊字、難字等一大堆規則及例外,以致許多字都要死記,為什麼倉頡一段時間不用,就會遺忘,為什麼很多人學了「倉頡」,到後來卻停留在每字必選的「簡易」,甚至還是回到「注音輸入」就是這個原因。
關鍵在於字根如何定位
而行列輸入法則是依照字根書寫順序取碼,取首、次、三、尾四個字根,不超過四個字根則完全取盡,規則就是這樣了,不必區分上下型、左右型、內外型、連體型,一律取前三後一,更沒有複合字,特殊字、難字,當然要作到取碼這麼簡單,字根數必需足夠,經過分析實驗,二百六十個字根是必要的,字根的問題不在多少,而是您要花多少時間來熟悉它們,及知道它們的對應鍵位,注意,關鍵是字根如何定鍵位,如果任何一個字根,您看到了,就知道要按那一個鍵,那又有什麼關係,多反而好用,其實要知道「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人、心、手、口、一、十、廾、ㄏ、匚、丱、....」等是字根用過一兩次就會記得,關鍵在於您「看到它們是否知道該按那個鍵」。倉頡是要記得這些字根在鍵盤上的位置,當然,您可以到鍵位上去找主要字母,而輔助字形鍵盤上可就看不到了。
行列字根,知根知鍵
而行列呢?二百多個字根,每一個字根到底在那個鍵上,要怎麼記?告訴您,「不必記,您只要會把字依照書寫順序取出字根,字根的位置就出現了」,換句話說,字根自己告訴您它在鍵盤上的那一個位置上,沒有死記這回事」。
行列是完全中文的輸入法,不需要英文字母,也不需要中文字母,行列是利用十種基本筆形,讓所有的字根自然的化成兩個數字,要「不花腦筋,非常容易」才算自然,我們的經驗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沒有困難。
當您企圖學倉頡或其他輸入法而弄得焦頭爛額,甚至自信心受到傷害,請不要灰心,在沒有試過行列之前,請不要下結論,行列輸入法是沒有什麼大學問的,小朋友都會,它只是依照您的書寫習慣,把一個字分開成最多四個字根,而每個字根自己會告訴您,它是在那個鍵位,並且還會告訴您要用那一個手指頭來按它。
這些字根是如何告訴您它的鍵位呢?很簡單,您只要把字根的第一個筆形和最後的筆形,各用一個數字來代表,就產生了兩個數字的「字根碼」。而我們把鍵盤行列化,把它分成十行,每一行分成上、中、下三個鍵,那麼每個「字根」以它的「字根碼」透過行列的關係,自然就對應到特定的鍵位上,不必去死記。
字根碼除了會告訴您字根的鍵位,還會帶引您的手指頭,去按它的位置,而且眼睛不必看鍵盤,因為鍵盤上有十行,而我們也有十個手指頭去配合它,您只要會默數手指頭,每個指頭會上、中、下移動,就可以很自然的按鍵,只有十個手指頭,默數1到10,還需要看著它嗎?保證您一天之內就可以摸熟,進行盲目按鍵,盲目按鍵對於行列來說是很自然的事,但對其他的輸入法而言,可就辛苦了,您非得先花上兩個星期,學習英打,或者去熟練鍵盤上的「日月金木水火土‥‥」的鍵位,那麼絕不是輕鬆的事了,目前只有行列輸入法可以達到「學習當天就可以不看鍵盤」的境界,此外找不到第二種方法。
當您會把一個字,依照書寫順序,以「前三後一」取出最多四個字根,也學會了字根是如何定位的原理,那麼行列輸入法已經在您的掌握之下了,只要常使用,速度就會越來越快,為什麼洪秀權先生用行列,每分鐘可以打到二百一十五點五個字?因行列每個字最多四鍵,倉頡每個字最多五鍵,當然行列比倉頡快多了。
不合潮流,自當引退
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先生,將其發明無私的貢獻給國人,本人相當敬佩,然而科技進步一日千里,目前倉頡在多項評比指標上,已弊病叢生或嚴重落後,例如因為公開卻沒有人管的結果,倉頡形成五代編碼,跨系統而編碼紛亂,讓使用者無所適從。
另外沒有提供符號輸入,使用者只得轉到內碼輸入法,死記符號的內碼去輸入,也是很大的缺失。其次沒有異體、俗體的容錯能力也是嚴重的殘缺,例如大眾的「眾」字,至少有六種寫法,以倉頡法的「觀相」而言,拆碼皆不同,而倉頡卻只編了一種拆法,使用者只得猜碼死記,誰會知道,當初朱先生編碼時,眾多的「眾」字長相裡,那一副長相幸而被「觀」。
再說詞彙來輸入是一個功能完整的輸入法必備的功能,行列輸入法提供字詞混合的輸入方式,而且可以隨意自建詞,而倉頡呢?
總之,時代在進步,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,來迎接新的發明,新的方法,也許再過數十年,有更好的方法面世,這時目前這一代的輸入法如行列、大易、嘸蝦米、王碼、華象等也應該功成身退了,我們樂見更好的方法面世,以嘉惠國人,而在這個百花齊放的輸入法新時代,無論在易學、快速、學習進展、及各項功能指標上,都已遠遠落後的倉頡輸入法,就像「萬年老國代」一樣,也許已到了該功成身退的時候了。